2025-04-22

與摯愛告別的四個步驟

林彥妤

尊嚴地面對死亡並不一定是指平靜安穩的氛圍,而是有完整性格來選擇如何為生命畫上休止符。在善生、善終當中保留活力、走過痛苦、或許發現一些說不出的聯繫與令人驚訝、重新的拾得。

文/林彥妤臨床心理師

  隨著科技的進步,Internet似乎將世界收納於股掌之中,風馳電掣的高鐵也縮短了昔日遙遠兩地的路程。前所未有的先進醫療設備,如重粒子、質子或靶的治療將人彷彿置身於「人生病了都有辦法藥到病除」的醫療氛圍中。病人與家屬如坐慣高鐵的人,遇上醫療的協助已無法阻止病情再惡化時,在受困在尖峰時刻動彈不得的車陣中,他們還能再做什麼呢?

  醫療團隊通常會與病人與/或家屬討論是否要簽署「預立醫療指示書」?當病人與家屬在權衡生命的品質與長度孰為重要時,涉及因素:(1) 病人是否能接受自己到了人生之盡程;(2)家人對親人即將瀕臨死亡的態度;(3) 病人與家屬如何做好的道別;(4) 家屬如何面對失去至親之後的生活。藉由以下王先生的例子我們可以具體討論其中的意涵。

 

案例:
  王先生已年屆六十但看來卻依然瀟灑年輕。他平日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每天都到運動場跑上十圈 (四公里)。然而他像許多的男士一樣,既不愛看醫生,也從不抱怨身體的不適。正好他的連襟有吞嚥困難而前去做檢查,好在結果證實腫瘤是良性的。在家族喜悅地鬆一口氣之餘,王先生也有吞嚥的困難好一陣子,他心想反正去檢查拿一張醫生開的保證單也無妨。

  王先生的檢查結果卻是罹患食道癌。醫生在手術中更發現癌細胞已從食道擴散到胃,甚至三分之一的胃都需要被切除。好在王先生及王太太是非常主動積極的人。即使在面對這麼突然的衝擊,他們努力專注在可以搶救的部分而沒有固著於這個疾病的負面或無法控制的部分,通力合作要打贏這場硬仗。

  十一個月過後,雖然已比預估的存活率半年更長,但因為治療食道癌之不利的因素如極易營養不良,王先生已人瘦成一把骨頭,且因貧血常有暈眩跌倒的危險。到臨終的前幾天,為了讓陷入昏迷的王先生得到較舒適的個人衛生照理,家人將他轉以緩和醫療為主。

  未到最後關頭,王氏夫婦依然可期待奇蹟出現而扭轉整個局面。然而,就如同相信自己的健康狀態極佳的人,並不需排斥買健康疾病險,畢竟人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王先生及他的家人仍須為最自然的發展趨勢做準備。

 

如何為最自然的發展趨勢做準備?

面對自己人生的盡程


  第一、王先生能面對自己人生的盡程嗎?王先生從一開始生病,在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下,王先生、家人及好友在敘敘舊中為王先生做整合性生命歷史的回顧 (life review)。這樣的回顧使病人在一連串的失落中仍覺得不虛此生的踏實感;另一方面,也豐富了談話的話題,畢竟人的價值不是沒生病而已。例如:當親友肯定與欣賞王先生在職場上的貢獻及感謝他對人正面的影響,藉此讓王先生談一談在物質或精神層面最有成就感的事或是最難忘的榮譽。大家也可分享曾共度歡樂與美好的時光。王先生聊一聊他遇過幸運的事;也可呼應他曾遭遇過一些不平的事與現今仍未實現的想望。

  雖然罹癌的過程常令人覺得不斷失去對生命的掌控感,病人仍可保有在所剩的時間中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權。如王先生選擇住在家中,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與家人多有一點相處的時間。家人就近的陪伴與支持亦可提供他安定的力量對抗病中容易有像是被遺棄及孤單感。

  第二、親人對死亡的態度將影響治療的決定。許多癌末病人在藥石罔效時,家屬仍不忍放棄過度醫療。或是如王太太在醫療協助達到極限時,她試圖求助超自然神力解危。 所以,她不惜重資也不畏勞苦到聽聞會靈驗的寺廟,希望為王先生求壽。心理專業人員對這些反應抱持相當接納的態度。因在生死存亡的過程,家屬若未試了她認為有效的策略,都將終生抱憾。

  當家屬做了一切可做而病人病情並未好轉時,心理專業人員會引導家人共同對死亡做「去負向化」及「去迷思化」的討論,好使家屬對親人的不捨中仍能客觀認識「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只是離開的時間不同而已」。延長親人的壽命有時延宕自身面對死亡難解之謎。

  第三、親人如何與病人好好道別?若家人能慢慢從原本的否認、氣憤、討價還價、憂鬱的歷程中,轉而接受死亡的現實,便能用更多的時間與親人互動,而不是只忙於代替親人求神問卜,或把握一切機會嘗試各種偏方,避免錯失延命的可能性。在王先生病重臥床時,王太太用一本空白的相本請王先生親筆寫下對她的祝福。王太太雖哽咽卻仍有勇氣對王先生說:「我真的很捨不得你走。我心裡真的很難過,可是,我會好好照顧自己。」而王先生亦說:「我也是,我最放心不下你。若我走了,我會變成一顆星星在天上守護你。」

  也有些人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時可以請他挑選自己喜歡的一張卡片送給另一半,在卡片上寫下幾句話;也可用錄音、錄影方式做永恆的保存;或由心理專業人員代為轉述,彌補此生的遺憾。

 

面對摯愛離去後的生活


  第四、當家屬為親人做最後的安排時,如將其送至安寧病房接受緩和醫療或討論身後事,病人若已昏迷無法表達意見,可從其生前的行為線索與價值觀推估其意願。例如王先生平時尊重科學,對佛教經文較無反應,亦未有往生蓮位的安排,王太太就沒有在王先生臨終前誦念佛經。倒是王先生生前有明確表達意願,希望可將遺體器官捐出。王太太便完成王先生的遺願,打電話通知器官捐贈中心,並親自拿著遺體器官捐贈卡,到王先生往生的醫院遞交。

  王先生往生後,王太太也積極安排家中事務,將親戚從國外接回,與大家共度王先生生前的最後一段回憶。王太太雖然常悲從中來,無法自已,卻仍以王先生生前的態度為榜樣,積極參與癌友團體,幫助病友與家屬走過這段歷程。

 

  「善終」是「善生」的延續。除了醫療措施的安排,也需病人及家屬面對心靈層次的議題。對死亡做整體的心理準備,從面對自己人生的盡程、親人對死亡的態度、與親人的好好道別到摯愛離去後的生活,我們都不一定要事事做到完美,但若能在親人離去後,不再為曾未完成的事後悔,也可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