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業團隊
初色理念
最新消息
服務項目
服務據點
心理師說
立即預約
立即預約
首頁
專業團隊
初色理念
最新消息
服務項目
服務據點
心理師說
立即預約
心理師說
ARTICLES
分類:
醫療法規
心理知識
疾病認識
謝遙
2024-04-16
亂世浮生中的意義感
文/謝遙 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張學岺醫師 2023年的我們已經進入後疫情時代,疫苗的保護使得人們不再受口罩拘束,身體變得自由、安適多了,但心靈所受到的餘震呢? 2019年末,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首次被發現,並在2020年迅速擴散至全球,帶給這顆藍色星球巨大的社會恐慌;2022年初,俄烏衝突爆發,戰事、傷亡新聞畫面震懾世人的同時,能源與糧食危機、經濟與政治動盪如海嘯般席捲世界;接連的天災人禍中,更有人開始憶起、聽說所謂「末世預言」,更讓人們內心的無助、不安更添一筆。我們忍不住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以及自己身在世間處境的意義,像是為什麼要遭遇這些事?為什麼要付出這些代價?這些苦難有什麼意義? 其實,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追求意義」和「無意義」之間的矛盾 多年致力於存在主義治療的心學理學者Irvin Yalom曾提出,人類一生中有共同的四大終極議題(ultimate concerns),其中一個便是生命本質的無意義(Meaninglessness)。 自古以來,生命的意義始終是哲學家思考、著作的重要主題,追尋意義是人的天性,似乎意味著缺乏意義的人生是苦澀、乾涸、不知所以的,但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漸漸揭示人類的誕生和死亡,對於這個世界可能不特別具有意義,人類在無意義的地球上追尋意義,於是產生了矛盾與失落。 然而,此題無解嗎?轉向內心尋求專屬個人的意義,就是一種促進心靈滿足的可行方式。 尋求個人專屬的意義感,促進心靈滿足 1. 利他:Irvin Yalom在陪伴癌末患者的經驗中發現,當患者為他人付出、爭取福祉、提供慈愛與關懷…等利他行為時,經驗本身就帶來平靜、滿足的個人意義感。你曾帶給旁人快樂嗎?曾安慰過他人嗎?曾經嘗試創造更好的環境給大家嗎?如果沒有,現在就是嘗試的好時機。 2. 實踐理想:理想可以從個人、家庭延伸至科學、政治、國家等層級。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的波蘭士兵Witold Pilecki生前親自深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嘗試為難民爭取生存機會,臨終前曾表示「我已試著活出一個面臨死亡時將感到喜悅、而非恐懼的人生」,以無憾的心情面對人生的終結。為自己的理想、信念付出,能帶來超脫自我的富足感。你的理想是什麼?有真心在意的信念嗎?當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時,就是心靈邁向豐盈的開始。 3. 發揮創造力:英國心理學家Donald Woods Winnicott曾說「唯有你親自創造的事物,對你才有意義」。缺乏創造力的生活、工作會成為枯燥乏味的待辦事項,相反的,創造力帶來新穎、變化、冒險、樂趣。你的生活步驟可以微調嗎?辦公桌可以增添一點顏色、裝飾嗎?願意嘗試新的人際互動風格嗎?創造力可以在生活的一個片刻、一小角落開始萌芽,帶來清新的心靈感受。 4. 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感受、嘗試: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尋求個人意義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長期、動態的過程。我想邀請你給自己多一點耐心,在生活中持續感受、思考,並展開行動。 透過利他、實踐理想、發揮創造力等方式,人可以發揮身心靈的潛力,在達到自我實現的同時活出當下;雖然當代的環境充滿個人難以掌握的混亂、未知、不安穩,但在亂世浮生中,我們仍能決定和追尋專屬於自己的意義感。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心衛中心:https://reurl.cc/a4k4GZ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新田集團之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appointment.neo-psy.com/truecolors/front/psychologist?id=63
心理知識
謝遙
2024-03-11
溫柔款待不安情緒
文/謝遙 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徐鈞信 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時,WHO(世界衛生組織,下稱WHO)於2021年3月發文呼籲世人關注心理健康,尤其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全球盛行率上升了25%。WHO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進一步表示,這可能只是疫情對全球心理健康威脅的冰山一角,我們應更全面地關注心理健康議題。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在2022年更倡議,全球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福祉有必要成為疫情時代下的優先事項。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不安的本質 有許多學者指出,「不安」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的擔憂情緒。Alan Wilson Watts博士在著作《不安的智慧:憂慮年代裡身心解放的秘密》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討論,為何動物似乎不擔憂未來的痛苦和死亡,獨獨人類為了未來而不安呢?Watts認為,動物有限的智力使牠們無法良好的記憶過去、預測未來,而人類優異的認知功能使我們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層次中體驗,享有豐富、敏感經驗。然而,人能感受到強烈的愉悅,也就能感覺到激烈的不安。此外,Watts指出,比起當下的經驗,人更重視對未來的期盼。如果有人能保證「未來會更好」,我們就能熬過當下的低潮;但若不能保證未來會美好,我們就容易陷入不安的情緒。Watts提醒,如果「此刻的幸福」很大程度要仰賴對「未來是否美好」的評估,那麼我們只會模模糊糊地體會現在,同時被不安填滿。 其實,我們只需利用一點(人類特有的)想像力就能撫平不安情緒,保留更多能量給當下的生活。 自我照顧:溫柔款待焦慮不安 我常用「小木屋」的比喻來輔助個案了解情緒本質,以及接納自我情緒的概念。 1. 小木屋:請想像自己擁有一個小木屋,住在裡頭。生活中,不時有些「情緒」訪客到來,它可能像你最喜愛的好友(如:快樂)、家人(如:安心),但也可能像讓你反感的親戚(如:煩躁)或令你不自在的人(如:憤怒)。對於正向情緒,人往往大方地開門迎接、張開雙臂擁抱;但面對負向情緒,卻常猶豫再三,直到對方重複按電鈴、拍打門窗(畢竟你明明就在屋內,不是嗎?),才不情願地開門,或者…假裝自己不在家,希望對方撤退。 2. 「不安」前來拜訪:人們對不同情緒厚此薄彼,而不安屬於不受歡迎的訪客。但我們常體驗到的是,越抗拒不安,它就越激烈;且當拒不安於門外,缺乏對它的熟悉、理解,使我們越來越害怕它的叩門聲,形成惡性循環。 3. 款待「不安」,再替它送行:熱情擁抱也許太勉強,但我們可以溫柔地款待不安。首先,請你想像邀請不安入室,給它一張凳子在門邊稍坐(容許不安存在)。接著,若你願意,可以想像給它一杯熱茶(溫柔、耐心等待不安趨緩)。再來,你可以感受、傾聽、理解它(是什麼樣的不安?什麼引起了不安?)。試著體會這份善待的過程,以及不安被照顧、漸漸撫平,最後緩緩替它送行。 當不安感受舒緩後,我們便能回到此時此地,將重心轉移到當下該完成的事項。情緒會再來、也會再離去,但我們明白下次不安造訪時,自己仍能溫柔款待它。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心衛中心:https://reurl.cc/L6p64a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新田集團之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appointment.neo-psy.com/truecolors/front/psychologist?id=63
心理知識
謝遙
2024-03-11
ADHD孩童的騷動與燦爛
文/謝遙 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徐鈞信 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孩童的成長路徑中,他們經歷的辛苦與無奈是許多人難以體會的;擾動混亂的生活節奏非他們所願,卻很難被旁人諒解。隨著心理醫療資源漸漸普及,大家通常知道ADHD的孩子會出現難以專心、拖延、遺落物品…等外顯行為。但常讓家長感到挑戰和艱辛的,是如何理解ADHD孩童行為背後的原因、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同時還能照顧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許多ADHD孩童擁有豐富的感官經驗、細膩的內在情感、對所愛人/事/物的熱情,他們追尋燦爛的生活,像穿梭於世間的一道光芒。我們是否能在協助ADHD孩童的同時,看見他們與生俱來的美好? ADHD孩童的三大類型 ADHD孩童可依照外在表現分為三類型: 1. 不專注型:遺漏細節/粗心、難維持注意力、不專心聽話、無法完成作業、難以規劃事情、逃避需全神貫注的作業、掉東西、忘東西、易分心。 2. 過動/衝動型:扭動不安、離開座位、四處跑爬、難維持安靜、馬達般活躍、話多、搶答、難以等待、打斷對話/進行中的活動。 3. 混合型:混合前述兩種類型的行為特色,為相當常見的類型。 若覺得孩子可能符合上述ADHD特質,建議至醫院精神科/身心科接受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評估。 ADHD孩童的「拖延症」與「思緒漫遊」 ADHD孩童的認知功能有什麼獨特風格呢? 過去的臨床心理學、腦造影研究都顯示,ADHD孩童的執行功能與注意力較弱,難以擬訂適切的計畫並專注向前,容易出現俗稱的拖延症。我身邊一位同樣具臨床心理學背景、且擁有ADHD特質的好友Peter曾形容,每當有重要的任務,總會不由自主地一直拖延,直到最後一刻,才不得不燃燒所有的精力,一口氣衝過deadline,就像參加爆發力十足的短跑,心跳加速、鬆一口氣,接著是疲倦湧上。 近年的研究更發現,ADHD孩童的拖延現象和原發性的思緒漫遊(spontaneous mind wandering)有關;用白話說,就是孩子的注意力不知怎地就轉移到自己內心的小劇場去了,且ADHD孩童在面對感興趣事物時常出現強烈專注(hyperfocus),埋首於自己的小宇宙。 相當奇妙地,ADHD症狀最讓孩子和家長頭痛的「拖延症」與「思緒漫遊」,卻同時蘊藏著ADHD孩子內心的創造力與細膩感受。於是,有著ADHD特質的人在專業領域表現卓越似乎就不足為奇,像是美國游泳名將Michael Phelps、知名樂團Maroon 5的主唱Adam Levine、英國名廚Jamie Oliver…等。 家長的因應策略與自我照顧 在理解孩子的行為後,家長能如何應對孩子的特質、行為,同時照顧自己的情緒呢? 家長的因應策略: 1. 給予孩子明確、精簡的指令/規則:一次一個指令,給孩子明確的完成期限;同時留意要態度認真地訴說、過程確認孩子有專心聽取 2. 加強關注孩子的正向行為:孩子做出適當行為時,請大方稱讚、鼓勵,促進正向行為的維持。 3. 利用代幣制度:除了稱讚、鼓勵外,針對適當行為發點數或蓋章,讓孩子兌換喜歡的獎勵或回饋,提供更有實感的正增強。 4. 給予合宜的處罰:可在孩子確實熟悉代幣制度後,以扣除點的方式作為不當行為的懲罰,但需幫助孩子理解處罰的緣由和目的,且處罰的是行為、而非孩子本身,孩子仍是被愛的。 5. 親子情緒激動時,給予彼此冷靜時光 6. 練習在不同場合/情境都遵守規則 家長的自我照顧: 1. 尋求同儕支持與互助:可以加入ADHD教養或相關知識社團,與家長、ADHD前輩們交流知識並互相支持。 2. 關心自己的ADHD症狀:ADHD為高度生理性與遺傳,若藉由孩子的症狀發現自己也有相似困擾,可尋求心理專業協助、增進生活品質。 3. 心理的自我疼惜:當你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感到憤怒、挫敗時,請試著給予自己溫暖與諒解,不輕易忽略這些身/心/靈的苦痛,更別只是自責、自我批評。在這麼不容易的時刻,請允許溫柔地疼惜自己,為自己而停留片刻。 4. 身體的自我照顧:觀察身體的需求,吃飽了嗎?睡眠足夠嗎?手腳是溫暖或是冰冷的?請你試著觀察自己的身體訊號,適當的滿足身體的需求,使它不欠缺、但也不氾濫,好好照顧自己。 用接納與愛,灌溉親子關係 在親子教養的路上,我們與孩子都不可能永遠處於最理想的狀態,若我們一味否認、抗拒此般現實,很容易加深彼此的痛苦與挫折。我們可以學習以寬容、同理的態度接納風雨的片刻,用長期、穩定的愛灌溉親子關係,並漸漸感受到處之泰然的情緒,看見彼此的成長。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心衛中心:https://reurl.cc/Zyryja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新田集團之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appointment.neo-psy.com/truecolors/front/psychologist?id=63
心理知識
謝遙
2024-03-11
「一致性」溝通:袒露真誠的挑戰與豐收
文/謝遙 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徐鈞信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強調,人與人之間溝通時,具有「一致性」的應對姿態是促進關係的關鍵。「一致性」溝通是指內心所想、外在表達相符的溝通模式。 大家常常期待,有效的溝通技巧能立竿見影,且最好過程中零摩擦。晤談室內常見的擔憂是:「我回去用一致性的方式溝通了一次,結果對方的反應不理想,怎麼辦?」。「一致性」誠然是一種充滿愛、真摯、減少誤會的表達方式,但需要耐心嘗試與逐步調整。究竟是什麼阻礙了「一致性」溝通?「一致性」溝通除了收獲外,是否也可能遇到挑戰?我們又如何面對展現真誠自我後的挫折呢? 「一致性」溝通 不一致的溝通相當常見,人們有時為了避免讓自己、對方受傷,會將話語調整一番,無意間造成心口不一的情形。例如希望獲得家人理解時,真心話可能是:「我怕你發現我真實的想法,會感到受傷、難以忍受,接著便會拋棄我。」,脫口而出的卻是「哎,反正你又不會懂!」。或者希望伴侶愛自己,卻怕得不到期待中的愛,或認為終有一天會失去這份愛,所以說出「你不用擔心我,我自己會想辦法。」。久而久之,雙方對彼此的誤解增加、關係變得疏離,且沒有意識到已經產生誤解,並解讀為真正的心意。 而所謂「一致性」溝通是指將自己內在的所思所感如實、誠懇、溫和地表達於外在,於是達到內外一致。當對方接收到清晰的訊息、溫暖的對待,雙方便有機會展開良性循環,越來越理解彼此的心意,關係便能更緊密,也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更感到信心。 先培養足夠的自我價值感 人們常期待學會某種溝通技巧後,人際困擾就能迎刃而解,且對方會立刻如自己所想要地那樣回應;或說得直白點,有些人以為「只要我使用技巧A,對方就會聽我的」,把重點擺在對方的改變。然而,這常常成為「一致性」溝通的第一個阻礙。 和直覺相反地,在進行「一致性」溝通之前,我們得先回頭瞅瞅對自己的感覺:自我價值感。當人們能如實認識自己的各種特質(包含優/缺點),並且接納這樣的自己,會更能彈性調整溝通方式、有更多信心為自己發聲。有著足夠自我價值感的人,能更沈穩溫和的溝通,也更能接受彼此之間表達不同情緒與需求。 探索自我需求:我想向對方表達什麼? 當我們對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不清楚時,容易失焦、增加誤會,也可能使雙方備感挫敗,這常常成為「一致性」溝通的第二個阻礙。既然要做到「一致性」表達,那麼你想表達什麼呢?在開口前,我們可以先給自己一點時間沈澱,想想自己內心真實的心情、需求(反正對方此刻還沒聽到,你可以盡情發想)。 此外,「一致性」溝通適合以溫暖、柔和方式傳遞訊息,所以可以問問自己,「我希望怎麼說,好讓對方真能理解我?」,事先考量對方的認知、性格、情緒,能夠增加溝通順利的機會。 一致性、真誠:可能的挑戰 做好事前準備,終於要展開溝通了。即便我們清晰、溫柔地表達自我,對方起初仍可能抗拒或以負面方式回應。 首先,對方可能對新的溝通方式感到陌生、困惑,因不確定你的動機,下意識地防備。再者,當對方得知你真實的心聲時,因為感到這和過去所認識的你有差距、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消化。有時,對方可能只是還沒準備好回應你,而以舊的方式回話。當對方起初的回應不如預期中美好時,別太快感到失望,我們已經踏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有時經過許多努力後,我們仍得不到某些對象的一致與真誠回應。或許對方有屬於他自己的困難與未解議題,並非此刻能夠紓解的,而那不代表我們的溝通不夠努力或不夠好。無論對方最終對於一致性、真誠表達的反應如何,我們都已經在前述過程中更認識自己、也更有底氣為自己發聲了,而這份能力將陪伴我們締造各種美好的人際關係。 溝通是用愛與理解,一次次的堆疊 人們常太渴望看見成效,所以期待快速看見對方的改變,當不如預期就感到挫敗、懷疑自己/對方、想要放棄。 「渴望改變」是非常珍貴的事,也是溝通的重要燃料。然而,溝通的過程像是旅程。有時是橫渡小溪(輕鬆抵達彼岸),有時卻是翻山越嶺(艱鉅的挑戰);可能是水到渠成(天時地利人和,順順利利),也可能是漫漫長流(經過長時間的化解);溝通所需的時間與心力,和彼此的性格、過去累積的互動、曾經受過的傷…等許許多多的因素有關。再者,我們都只是再平凡不過的人,都需要試著學習與逐步調整,需要時間。「一致性」溝通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經過培養自我價值感、自我探索、嘗試表達與調整後,與對方對話的長期、動態過程。 最後,無論使用多好的溝通技巧,最重要的仍是在生活中持續感受、思考,並為自己與所愛的人持續展開行動。溝通是去愛、去理解自己與對方,而非說服、逼迫任一方。「一致性」溝通需要的不只是技巧或定義,更需要的是釋出關愛與理解,並給雙方多一點耐心,在一次次堆疊中進步。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心衛中心:https://reurl.cc/A0K08Q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新田集團之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appointment.neo-psy.com/truecolors/front/psychologist?id=63
心理知識
謝遙
2024-01-31
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模樣:毛線球與森林
文/謝遙 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徐鈞信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花了時間、力氣、成本來到會談室,這是完全可以理解、想像的心情。我常藉由兩個比喻,幫助個案快速理解心理諮商的樣貌,希望能讓您安心些、也能在初談時一起確認合作模式噢。 首先是毛線球。人們的困擾往往參雜多重元素,常同時出現人際(如:不擅長面對衝突)、成就(如:已經30歲了,似乎不是人生勝利組)、自我認同(如:我是否不夠好)、人際關係(如:不知如何對伴侶表達需求、讓他更理解我)、身心壓力(如:窒息感、低落、緊張焦慮、失眠)…等。因此,心理困擾就像一團糾結的毛線球,牽牽絆絆、難分難捨。心理諮商在做的,主要是抽線頭、梳理毛線,陪同個案去看見絲絮/思緒裡頭的感受、需求、渴望、價值觀、思考、意義。當梳理到一個段落時,個案更加了解自己,也就有了力量編織新的生活。 再來是森林。初次見面時,心理師與個案就像一起站在森林的起點,還不確定進入後會發現什麼。心理師手握著心理學的知識,個案則熟知自己的背景故事,彼此要同心協力、結伴而行,在心靈森林中探索。有時最初的議題,可能延伸出另一個議題而需在森林中轉個彎,但總有柳暗花明之時。 期盼能與您真誠相會,陪同您找到生活的蹊徑、內心的光亮。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心衛中心:https://reurl.cc/blkl6v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新田集團之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appointment.neo-psy.com/truecolors/front/psychologist?id=63
心理知識
上一頁
1
2
下一頁